Counting Sort是一種效率很高的排序方式,複雜度為$\ord{n+k}$,其中$k$是Bucket的大小,由此可知僅限於整數且數字範圍不能太大。根據觀察在很多應用中會有對物件以編號大小進行排序的行為,在這方面應該能做到很大的加速。
另外一個問題是Counting Sort雖然簡單,很多人甚至可以自己想到實作方法,但這也導致了標準的作法常常被人忽略。因此這裡就來給大家展示標準的Counting sort:
參數的解釋如下:
- First, Last:
和std::sort的定義一樣,需要排序的範圍,注意不一定要是random access iterator。 - BucketFirst, BucketLast:
Counting Sort正統的實作方式會有一個正整數陣列作為Bucket,考量到各種應用所以這裡接傳Bucket的範圍進來能做的優化會比較多,必須要是random access iterator。 - OutputFirst:
Counting Sort的output是直接將input存到另一個陣列中,因此OutputFirst指的是Output陣列的開頭,必須要是random access iteator,且要注意output的空間是足夠的。這邊將input存進output時是用std::move的方式,如果想要保留原本input的話可以將其拿掉。 - Key:
這是一個函數,Key(x)必須要回傳一個0~(BucketLast-BucketFirst-1)的正整數作為被排序物件x的關鍵值。
有了Counting sort,Radix Sort就比較好解釋了。首先正統的Counting sort是stable sort,所以Key值相同的東西排序前後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。因此可以透過多次的Counting Sort來完成一些原本Counting Sort無法完成的事情。
以整數(int, -2147483648~2147483647)排序為例,可以先針對第十億位做為Key進行排序,接著再對第一億位做為Key、第一千萬位做為Key...直到十位數、個位數作為Key,最後再以正負號最為Key進行排序,這樣就可以完成一般範圍的整數排序。
實際上一般不會這樣用,通常是用在有多個Key值的情況,以下面的程式碼來說,可以自行執行看看花費的時間有多少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